方便菜肴包
有沒有想過,你點的外賣并不是現炒現賣,而是用一個真空菜肴包加熱而成的?據報道,幾個外賣平臺在成都的大量網紅外賣店都沒有堂食,用的都是菜肴包:有的全部使用,有的則搭配著使用。菜肴包大多保質期三個月到半年。外賣商家表示,使用菜肴包是門店增多后的標準化要求,“便于復制發(fā)展,產品安全也更加可控,且效率高”。
倘若品質沒有問題,那么接下來的第二個焦點就是告知。有律師認為,根據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規(guī)定,知情權包括生產地、日期、質量、規(guī)格等,并不包括食物的加工工序。也有律師認為,經營者使用復熱包的行為超出了一般大眾的消費認知,不符合法律對經營商品進行完整、準確告知的要求。由此可以看到,圍繞告知問題還存在不小爭議,有關方面應該給出權威解釋。
在法律出手之前,看來問題會陷入無解,但是,對于食品來說,法律之外還有倫理。就一般消費者而言,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點的外賣不是現炒現賣,而是來自菜肴加熱。即便商家的不告知行為成功打到了法律擦邊球,但也掩飾不了非道德的事實,出于基本的商業(yè)倫理,商家也應該主觀告知。有人可能會說,在商言商,跟有些商家講道德無異于對牛彈琴。可就是講商業(yè),這種行為也埋下了巨大隱患。
互聯網經濟背景下,很多人都喜歡講:打敗你的不是對手, 顛覆你的不是同行。比如方便面的衰落,就習慣于歸結到外賣業(yè)的興起。不知外賣行業(yè)有沒有想到,現在的“菜肴包”,其實正相當于昔日的方便面,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“方便菜”,事實不是如此嗎?通過工廠大量生產“菜肴包”,使用的時候再加熱一下就行了?,F在的外賣平臺和外賣門店,利用的是信息優(yōu)勢,隨著媒體報道,信息不平等必然失去,消費者為什么不直接購買“方便菜”,而是通過外賣平臺和外賣門店交“智商稅”呢?外賣菜肴包很有可能成為行業(yè)終結者。
能夠瞞過消費者,“方便菜”還是有可取之處的。只要其解決了質量問題,很可能會打開一個無遠弗屆的市場,如同現在的“方便面”一樣,未來的“方便菜”也會進入千家萬戶,而外賣平臺和外賣門店的優(yōu)勢將一去不復返。相對于“方便菜”,外賣平臺和外賣門店的優(yōu)勢正在于由現炒現賣構造的味道和質量優(yōu)勢,即便這個優(yōu)勢只是想當然的,也是優(yōu)勢。自我要求,主動告知,也是為了保持行業(yè)特色,塑造行業(yè)優(yōu)勢。實在不能理解,不僅是外賣門店,就連外賣平臺也沒有看到潛在威脅,竟然拱手放棄自身優(yōu)勢。
從商業(yè)模式上講,外賣菜肴包很可能是一個了不起的創(chuàng)新,只要保證了食品安全,兼顧了營養(yǎng)美味,很有可能迎來一個發(fā)展風口期。在本質上,餐飲行業(yè)和外賣平臺的目前優(yōu)勢,其實是建立在現炒現賣基礎上的,放棄現炒現賣也就意味著放棄自身優(yōu)勢。菜肴包是塊大石頭,放任外賣菜肴包早晚會“搬起石頭砸腳”,外賣行業(yè)難道不懂,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自身負責,讓消費者明白消費也是為了自己明天美好?